种下中药材 开出“脱贫方”
我市发展中医药产业,带动469个贫困村、18.2万人摆脱贫困
“秦巴无闲草,遍地皆灵药”,巴中素有“四川盆地北缘山区重要生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的美称,是名贵、道地中药材适宜生长地区。据统计,我市各类中药材达2400余种,占全国药用植物品种资源的22%,90 余种道地药材被收录进《中国药典》,是“中国三木药材之乡”“中国银耳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
培育支柱产业 擦亮中医药传统招牌
这两天,走进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的枳壳现代农业园区,只见一排排中药材育苗长势良好,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差不多每天都有20来人在园区工作。”今年65岁的钟廷坤在一旁给育苗浇水、施肥,他说,大棚里的这些苗子需要每天细心照顾。
“我们主要是育苗,然后供给其他园区种植。”入驻枳壳现代农业园区的秦岭药业公司管理人员李纲介绍,他们还在化成、玉堂等地发展了育苗基地。截至目前,该公司通过采取“药药、药果、药粮”套作模式,建中药材初加工厂2个、精深加工厂1个,发展“枳壳+(丹参、白芍、姜黄)”产业1.2万余亩。
据了解,为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先后出台了《巴中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道地药材纳入全市四大特色农业、生物医药纳入全市四大新型工业、健康养生纳入全市四大现代服务业,对中医药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全链发展、融合推进,让中医药的传统招牌越擦越亮。
“我们立足资源优势,在品种、基地、标准种植、产销衔接、做活流通上下功夫。”市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我市种植中药材面积76万亩,规模位居全省第二。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万亩中医药产业示范园区6个;成功申报通江杜仲产业园、平昌天之福药材产业园等5个中药材园区为省级“中药材产业扶贫基地”和“定制药园”。梯次培育市级以上中医药产业园区(基地)12个。其中,建成南江黄羊·金银花全国产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中药材产业园区10个。巴州区、平昌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省级“中药材追溯试点县”和“全省中医药产业示范县”。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对于种植道地药材的农户来说,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家住恩阳区明阳镇鹿台村的村民成习和就是其中一员。
在鹿台村川佛手种植基地里,成习和正在与乡亲们一起给川佛手锄草、施肥。“在园区做工,每天有60元到150元不等。我们还有土地流转费,一亩在400元到700元不等。收入比在外面挣得多。”提到收入,成习和笑得合不拢嘴。
成习和告诉记者,以前没有发展产业的时候,只能种点玉米、水稻,一年到头也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现在我们这里发展产业,可以到园区打工,自己再养鸡鸭,收入不少,再也不用到外面去打工了。”成习和说,发展道地药材产业给村民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能在家门口挣钱,而且挣钱方式多种多样。
为了让困难群众富起来,我市奋力推进中医药产业扶贫,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整合涉农项目、开发“中医药贷”金融产品、实行农担农保,全力扶持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企业、专合组织和职业药农,全市312家中医药产业专合社和380户中药材种植大户,在呵护中成长,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开发森林康养精品项目,打造中医药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中医药食疗馆、养生馆,开展金银花、芍药等中医药文化节,药膳、药酒、药饮等产品深受追捧。大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实行“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带动469个贫困村、18.2万人通过中药材产业受益。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全链、融合、高质量发展,着力从夯实产业基础、做好精深加工、做活市场流通、做宽产业业态等方面精准发力,进一步提升我市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市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邹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