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抑郁症
积极防“抑”呵护心灵健康
2023-07-13 14:25:43来源:巴中日报
据统计,目前,中国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人,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那么,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都有哪些表现?如何预防抑郁症?7月11日上午,记者就此采访了巴中市精神卫生中心(巴州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主治医师陈彦君。
认识
认识
抑郁症≠“想太多”
是归于多种因素的心理疾病
7月11日上午10时许,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普通门诊诊室里,主治医师陈彦君正在给前来就诊的病人看病问诊。门前的电子显示屏上,挂号排队的病人已经排到了60多号。
“在前来就诊的众多精神病人中,不乏一些抑郁症患者。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陈彦君说,引起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如人际关系不好、感情不顺利、工作压力大、遗传因素或者是身体患有某种疾病等。
据了解,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我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2020年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的就诊率不到10%,而只有0.5%的患者获得了充分的治疗。
陈彦君介绍,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根据对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抑郁症又分为轻性抑郁症或者重症抑郁症;根据有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又分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根据之前(间隔至少2个月前)是否有过另1次抑郁发作,抑郁症又分为首发抑郁症和复发性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所承受的是一般人不能理解和想象的痛,与所谓的心情低落、‘想太多’或‘情绪病’完全不可以相提并论。”陈彦君说,程度较轻的患者会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以往可以胜任的工作生活现在感到无法应对,有时还会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甚至开始自责自罪,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反复出现消极观念或者行为。
对更年期和老年抑郁症患者,则伴有烦躁不安、心神不宁、浑身燥热、潮红多汗等,而儿童和少年则表现为易激惹,如不耐烦、为一点小事发怒等。
应对
抑郁症≠不治之症
需要药物与心理结合治疗
“抑郁症非不治之症,抑郁症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慢性病。”陈彦君说,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最佳方式,就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同时结合心理治疗,平常多跟人进行沟通交流,适量增加运动等。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讲,除了需要长时间稳定接受治疗与评估外,更需要亲朋好友的理解与支持。亲情的关怀,不失为有效缓解抑郁症症状的一剂‘良方’。”陈彦君介绍。
“现在很多抑郁症患者及普通大众都会有一种偏见或不正确的认识,认为抑郁可能就是累了或者工作、学习压力大,放松一下,把工作暂时放一放,到哪去休息休息、旅游几天可能就会好,其实并非如此。”陈彦君说,抑郁症与躯体疾病一样,必须要按照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治疗。在目前所有的抗抑郁防治指南中,抗抑郁药,即药物治疗都是一线治疗的首要选择。但因为药物治疗出现的轻微恶心、头痛或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患者往往很早停药,这是非常遗憾的。“发作3次以上应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
“如果有可能,合并一些心理治疗更佳。”陈彦君说,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抑郁症复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同时,抑郁症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在饮食上应注意多服用清淡富于营养的食物,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平常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记者 李建军)
健康贴士
如何早期识别抑郁症?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以下一些微细的特征来判断自己有没有出现抑郁的情况。
食欲:食欲突然改变,开始食欲减退或者过量进食。
作息:作息时间改变,整天卧床睡觉或者经常失眠,甚至作息时间颠倒。
心态:对事物感到无望、内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兴趣:对以往喜欢的事物不再感兴趣、不再享受其中。
如何预防、缓解抑郁症?
除了专业治疗,自我管理也是预防、缓解抑郁症的重要手段。
定期参加体育运动:推荐慢跑、快走、游泳、健身操、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足量蛋白质和含钙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饮食无节,忌烟酒。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有利于消除疲劳、保护大脑、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维护心理健康。
坚持脑力劳动:不间断地学习和思考,使心胸开阔,防止大脑发生“废用性萎缩”。
充实生活内容:如旅游、烹饪、跳舞等,获得集体生活的友爱,精神上有所寄托。
和亲友分享:亲友之间的交流可以使欢乐倍增、痛苦减半,获得支持力量、归属感和安全感。
是归于多种因素的心理疾病
7月11日上午10时许,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普通门诊诊室里,主治医师陈彦君正在给前来就诊的病人看病问诊。门前的电子显示屏上,挂号排队的病人已经排到了60多号。
“在前来就诊的众多精神病人中,不乏一些抑郁症患者。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陈彦君说,引起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如人际关系不好、感情不顺利、工作压力大、遗传因素或者是身体患有某种疾病等。
据了解,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我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2020年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的就诊率不到10%,而只有0.5%的患者获得了充分的治疗。
陈彦君介绍,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根据对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抑郁症又分为轻性抑郁症或者重症抑郁症;根据有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又分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根据之前(间隔至少2个月前)是否有过另1次抑郁发作,抑郁症又分为首发抑郁症和复发性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所承受的是一般人不能理解和想象的痛,与所谓的心情低落、‘想太多’或‘情绪病’完全不可以相提并论。”陈彦君说,程度较轻的患者会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以往可以胜任的工作生活现在感到无法应对,有时还会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甚至开始自责自罪,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反复出现消极观念或者行为。
对更年期和老年抑郁症患者,则伴有烦躁不安、心神不宁、浑身燥热、潮红多汗等,而儿童和少年则表现为易激惹,如不耐烦、为一点小事发怒等。
应对
抑郁症≠不治之症
需要药物与心理结合治疗
“抑郁症非不治之症,抑郁症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慢性病。”陈彦君说,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最佳方式,就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同时结合心理治疗,平常多跟人进行沟通交流,适量增加运动等。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讲,除了需要长时间稳定接受治疗与评估外,更需要亲朋好友的理解与支持。亲情的关怀,不失为有效缓解抑郁症症状的一剂‘良方’。”陈彦君介绍。
“现在很多抑郁症患者及普通大众都会有一种偏见或不正确的认识,认为抑郁可能就是累了或者工作、学习压力大,放松一下,把工作暂时放一放,到哪去休息休息、旅游几天可能就会好,其实并非如此。”陈彦君说,抑郁症与躯体疾病一样,必须要按照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治疗。在目前所有的抗抑郁防治指南中,抗抑郁药,即药物治疗都是一线治疗的首要选择。但因为药物治疗出现的轻微恶心、头痛或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患者往往很早停药,这是非常遗憾的。“发作3次以上应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
“如果有可能,合并一些心理治疗更佳。”陈彦君说,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抑郁症复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同时,抑郁症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在饮食上应注意多服用清淡富于营养的食物,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平常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记者 李建军)
健康贴士
如何早期识别抑郁症?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以下一些微细的特征来判断自己有没有出现抑郁的情况。
食欲:食欲突然改变,开始食欲减退或者过量进食。
作息:作息时间改变,整天卧床睡觉或者经常失眠,甚至作息时间颠倒。
心态:对事物感到无望、内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兴趣:对以往喜欢的事物不再感兴趣、不再享受其中。
如何预防、缓解抑郁症?
除了专业治疗,自我管理也是预防、缓解抑郁症的重要手段。
定期参加体育运动:推荐慢跑、快走、游泳、健身操、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足量蛋白质和含钙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饮食无节,忌烟酒。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有利于消除疲劳、保护大脑、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维护心理健康。
坚持脑力劳动:不间断地学习和思考,使心胸开阔,防止大脑发生“废用性萎缩”。
充实生活内容:如旅游、烹饪、跳舞等,获得集体生活的友爱,精神上有所寄托。
和亲友分享:亲友之间的交流可以使欢乐倍增、痛苦减半,获得支持力量、归属感和安全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