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巴中市委组织部
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187号提案答复的函

2024-10-18 09:33:58来源:中共巴中市委组织部 点击量:

何红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党建引领“五治共融”助力乡村治理的建议》(第187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关心关注。经研究,现就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聚焦政治引领,赋能与释能并重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的建议

一是厘清权责减负基层。5月29日,市委编办、市委组织部等5部门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乡村工作事项准入备案制度的通知》,对镇村两级工作事项清单进行细化完善,清单外工作事项实行准入管理,并对准入标准、程序及原则进行明确。涉及市县级赋权、委托事项,部门、乡镇(街道)依法办理移交手续,签订书面交接书,明确移交内容、移交期限、责任划分。清单外未经县(区)党委政府同意,县(区)部门不得将自身权责事项派交镇村承担,确因需要交由镇村承担的临时性、阶段性职责和任务,须征求乡镇(街道)意见后按程序报批。

二是力量下沉赋能基层。3月21日,市委编委印发《巴中市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文件明确加强乡镇(街道)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县直部门派驻机构人员纳入乡镇(街道)统一指挥协调。乡镇(街道)推行“一支队伍管执法”,依法赋予并动态调整乡镇(街道)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执法事项,同步下沉执法人员力量,由乡镇(街道)直接管理。

三是做优网格释能基层。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市人大、市政府2024年立法计划,《条例(草案)》已提请市人大审议。出台《巴中市规范提升网格员服务管理七条措施》,各县区对不在网格中的253名网格员进行了清理,对网格进行了优化调整,并开展了网格员全覆盖培训。目前,全市共配备综治网格员2698名、微网格员14913名,不断建立“综合网格、专属网格+微网格”的服务体系。

二、关于“聚焦自治固本,指导与引导并进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力”的建议

一是搭建自治平台。导入银行管理理念,坚持村组主导、群众主体、广泛参与、共议共评的原则,通过科学议定管理章程、民主推选管理机构、公开评定道德积分,建立“乡村道德银行”,采取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方式,鼓励群众“将道德存进银行,用积分兑换物资或志愿服务”,推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

二是提升自治能力。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出台了《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村(社区)全覆盖建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和红白理事会审核、备案公布和督促落实机制,抓好“红黑榜”建设,对滥办酒席、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有针对性地制定自治措施。

三是创优自治品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优化调整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及办事机构工作规则。研究制定《“巴中有礼·志愿有我”工作实施方案》,集成党员干部、“两企三新”、院士专家等资源,形成组织部门负责协调党员志愿者、团委负责协调青年志愿者、妇联负责协调巾帼志愿者等志愿服务架构体系。集成推出“点亮微心愿”“邻里守望”“关爱健康”等具有巴中基因的志愿服务品牌,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良好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三、关于“聚焦德治润心,修身与修心并举汇聚基层善治和美图”的建议

一是深化基础建设强阵地。以清理村级挂牌为契机,督促全市139个乡镇、1809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规范挂牌。按照“五有三全”要求,采取区域统筹模式,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晏阳初讲堂、农民夜校、村史馆等阵地资源,设置理论宣讲、市民教育、文化活动、科普宣传、健身活动等功能室。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等五大任务,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让德治有平台、有阵地。

二是深化品牌创建强服务。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五大任务,持续深化“三色原动力·文明加油站”巴中特色品牌。实施“红色+”行动,定期组织开展红色理论宣讲;实施“绿色+”行动,将建议中提出的“开展移风易俗、传承好家风家训、评议身边好人”等主题活动融入践行主流价值等任务方面;实施“蓝色+”行动,通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法治宣传、科普宣传等活动,做到月月有安排,周周有行动,天天有活动。

三是深化模范评选促带动。充分利用文明实践所(站),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定期开展“道德模范”“巴中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选树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做到学有榜样、做有标杆、赶有目标。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宣传,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各类新媒体矩阵,宣传全市各类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四、关于“聚焦法治保障,防范与规范并行织密基层治理安全网”的建议

一是全力夯实人民调解基层根基。紧紧围绕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全力夯实调解基层基础。规范机构设置,全市共有人民调解组织2032个,镇村调解委员会实现了全覆盖。充实队伍力量,丰富和充实调解组织队伍力量,全市共有调解员8742人,基本实现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员去化解。落实经费保障,印发《进一步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巴中市纠纷多元化解保障办法》,明确了人民调解纠纷化解补贴标准,各县(区)分别出台人民调解经费补贴标准和经费管理办法。

二是扎实推进乡村法治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乡村普法责任制。常态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6.25”全国土地日、粮食安全周等纳入乡村普法宣传主题活动,通过专题讲座、搭台宣讲、法治文艺汇演等形式开展“送法进乡村”130余场次。务实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把村(社区)“两委”干部、党员、致富能手、乡贤等基层“能人”培养成“法律明白人”,全市共培养骨干“法律明白人”8600余名,每个村(社区)至少4名。扎实开展法治示范创建,持续深化国家级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建成1800余个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法律图书角”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6个。

三是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整合资源,提供优质高效的法治保障。搭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在139个乡镇(街道)、1809个村(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运用12348四川法网和“巴中司法”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积极推广公共法律服务“12348”热线平台,24小时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实施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将农民工及特殊困难残疾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切身利益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并免于经济状况审查,对“三农”案件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优先办理,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预约、上门服务。近年来,年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00余件。提升乡村法律服务质效,在30个乡镇(街道)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推进公证、司法鉴定服务向乡村延伸,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设立公证、司法鉴定咨询联络点,通过上门办证、定期办证等方式,实现农村群众申办公证“就近办”,2023年共办理公证9000余件、司法鉴定案件1200余件。

五、关于“聚焦智治支撑,变量与增量并轨筑造基层治理幸福圈”的建议

一是打造“1341”总体架构。系统设计“智慧巴中”“四横两纵”总体架构,规划建设一体化智能平台,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城运平台(节点),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服务、数字安全四类应用体系及基层智治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社会管理相融合。

二是建强数字乡村管理平台。在全市试点“数智乡村(社区)”建设,先后在314个村(社区)部署“惠村”管理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乡村、社区党建管理、村貌展示、道德银行、网格管理、民意调查等区域治理的应用需求,有效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三是拓展智慧养老普惠应用。推动“巴事办”智能高效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互联网+”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推进“社保一卡通”“城市市民码”“巴中跑团”等30项服务应用,依托“巴中跑团”为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提供上门帮办代办服务,实现足不出户办成事,充分享受到数字化发展带来的便利。

四是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在巴州区6个街道及下属城区42个社区进行智慧社区点位部署,建设群众诉求大起底大屏应用,实现社区群众诉求在线办理回复、历史诉求分类统计等功能,截至目前共办结8674项群众诉求,构建了“扁平一体、条抓块统”的社区智治模式。

再次感谢您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关心,欢迎以后提出更多宝贵建议。



中共巴中市委组织部

2024年8月2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