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区:盘活乡村闲置资源 引来助农增收“活水”
10月15日,对于巴州区大罗镇乐园村村民张兰来说,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日子。当天,她正式进入镇上刚刚开办的鞋面加工厂上班。今年5月,该镇按照巴州区统一盘活闲置资产的部署,整合闲置的大罗中学校舍,招引四川森全鞋业有限公司鞋面加工厂落地。
巴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撤乡并镇、村级组织合并后,闲置了部分镇村公有资产,此外,青壮劳动力外流、农村产业投资失误产生了部分撂荒土地及闲置产业设施。该区坚持以推动农村治理和助农增收为核心,招引和集体自主发展并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旅融合项目、特色产业优先的“1+2+3”模式,盘活闲置资源助农增收。
招引和集体自主发展并重 闲置资源重获利用
由于重病术后恢复,近年来,张兰一直赋闲在家,丈夫的意外受伤,让家庭雪上加霜。能够在镇上就近上班,无疑给整个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目前,四川森全鞋业有限公司鞋面加工厂首期一条生产线已经安装到位,30余名从本地农村招收的工人正在参加业务培训,预计首条生产线半个月后投产,项目后续将建设8条生产线,招收产业工人及后勤管理人员500余人。企业正式运营后,预计工人月工资在3000至6000元之间。
该企业为什么会设在大罗镇街道?项目负责人刘飞坦言,当地党委政府场地租金上的优惠可以抵减上述部分成本,加之工厂招收的工人大多是赋闲农村妇女,对比工业园区劳动力成本相对便宜。
如果说大罗镇的鞋面加工厂项目是引进项目的典型,巴州区大茅坪镇推动村集体对已停业的一休闲农庄整修重启,则是集体自主发展盘活闲置资源助农增收的案例。
2014年,大茅坪镇白云村招引一个农村休闲产业项目,项目合伙人在该村建成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锦绣山庄。由于项目合伙人之间管理理念不合,山庄运营两年后停业。山庄建筑及一众附属设施闲置,村民的土地流转费用、务工收入全部成为账本上的数据。
2022年,在巴州区相关部门及大茅坪镇的指导下,白云村利用历年留存的村集体资金投入、村民集资入股及村民债权转股等形式,极力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200余万元,对锦绣山庄及附属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招用本村村民,盘活并更名为白云山庄。2023年1月,新白云山庄正式开业,当年实现营收208万元,净利润16万元。到年底,村民人均分红50余元,股权分红4万余元。
白云山庄的成功试点,让巴州区党委政府坚定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助农增收的信心。去年10月以来,立项盘活项目326个,落地项目158个,实现产值228.34万元。截至目前,该区成立强村公司53家,集体种植撂荒土地14700亩。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产业闲置资源助农增收
与大茅坪镇不同,巴州区天马山镇利用境内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这一景区优势,将原寺岭镇合并后闲置的镇政府办公用房,移交到场镇所在社区,改建成一个由餐饮住宿及棋牌娱乐为一体的集体企业,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因原寺岭镇距天马山不到10公里,场镇所在的桂花井社区成立锦楼餐饮娱乐公司,将闲置的原镇政府办公用房改建装修后营业。桂花井社区农民张桂华就是企业的受益者之一。9月30日,该社区的锦楼餐饮娱乐公司开业以来,她3次参与大型宴席传菜等服务工作,获得800多元的劳务报酬。
“在我们的集体餐饮娱乐服务项目中,除技术性较强的厨师等工种外,其他用人以助农增收公益性为导向。”桂花井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发明说,企业临时用工首选社区的困难农民,餐饮所需的肉、油、菜等食材主要以社区农户自产为主。企业收益结存将在年终以适当比例向合作社82户农户分红。
巴州区三江镇利用三江水乡景区,引入巴中市秦巴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巴中市野蕊蜂蜜有限公司等社会资本,通过租赁方式,对景区周边闲置的景区三江口社区公服中心、龙门村老村部、中兴村小学等3处房屋、土地等再利用,发展乡村旅游、民宿、文化创意等产业,每年可取得租金收入5.2万元。
在盘活闲置资源推动农旅、文旅融合发展的同时,巴州区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在巴州区枣林镇漩滩村,一块高速公路建设时弃土场形成的大平坝,被该村平整,正在建设一家“卡友之家”,为来往车辆提供加水、冲洗、维修、休息和农产品展销等服务。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吸引村民就业30余人。
枣林镇相关负责人说,弃土场位于国道244路边,距枣林场镇3公里,距巴中主城区13公里,该路段车流密集,货运车辆日通行量达千次以上。漩滩村争取相关项目资金,并发动村民集资建设“卡友之家”,既盘活了弃土场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又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同时还避免了夜间大货车路边停靠占用车道造成的安全隐患。(记者 罗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