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巴中市工业园区发展规划(2022—2027年)》的通知
巴府发〔2023〕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巴中经开区、文旅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有关单位:
《巴中市工业园区发展规划(2022—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巴中市人民政府
2023年3月1日
巴中市工业园区发展规划(2022—2027年)
前 言
工业园区作为制造业聚集发展、成链发展的“主阵地”,增强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主战场”,是提升城市能级、创造财富、扩大就业的主要平台,是实现工业振兴、缩小差距的关键着力点。今后五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起步期,巴中已顺利脱贫,站在迈向强市富民阶段的新起点上,巴中实施工业兴市、制造强市战略,树立“敢抓工业、善抓工业”的鲜明导向,将工业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工业园区提档升级,有利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根据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川东北经济区“十四五”振兴发展规划》《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巴中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修订版)》等规划,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2—2027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1.园区发展成型起势。自2011年巴中经开区扩区移位以来,经历十年建设与发展,全市工业园区主平台功能逐步增强,已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截至2021年,全市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8.5平方公里,累计建成面积17.3平方公里;规划工业用地面积19.7平方公里,累计已供应工业用地8.4平方公里(见表1-1)。工业园区规上工业营业收入195.1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5.4%。形成一县区一主体园区,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3个、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2个;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园区1个,30亿元园区1个,10亿元园区3个。
2.产业集聚态势形成。围绕资源要素集约利用导向,优化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食品饮料产业成为园区第一大产业,营业收入79.8亿元,形成以平昌经开区(金宝食品饮料产业园)、恩阳食品工业园为主,巴州、南江、通江工业园区为协同区的发展格局,在白酒、休闲食品(肉制品)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6.7亿元,形成以巴中经开区为主,恩阳工业园、巴州工业园为协同区的发展格局,在中药饮片领域具备一定基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22.0亿元,形成以平昌经开区、巴中经开区为主,南江工业园为协同区的发展格局,在LNG、碳材料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
3.企业实力稳步提升。运用企业梯度培育思维,先后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100户优质工业企业培育培优计划,开展龙头培育、育苗壮干、盘存纾困“三大行动”,诞生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2021年,全市入园工业企业289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27户,龙头企业34户,营收超过10亿元企业1户、5亿元企业5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2户;江口醇、远鸿小角楼获评“四川省白酒十朵小金花”。
4.承载能力持续提高。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不断优化,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建成污水处理厂6个、日处理能力4.7万吨,园区孵化器(标准化厂房)81.1万平方米,有力支撑项目快速落户。设立新城投资公司等园区投融资平台7个、融资担保公司3个、服务中心5个,为入驻企业和项目提供了较好的融资服务、人力服务等。
5.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或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统一出件”服务模式,推动县级审批涉企事项“园区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万企行”行动,深入了解企业诉求,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创新“巴中跑团”模式,推进代办服务,主动上门“帮代办”,有效缩短企业办事时长。2021年,全市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网上办”“一次办”比例达100%,全程网办率达92.1%。
(二)发展优势
1.地方特色资源优势突出。巴中农产品资源丰富、标识度强,被誉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多,是全国优质富硒绿茶优势产区,通江银耳、青峪猪、南江黄羊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具有较高美誉度,巴山肉牛初步形成一定影响力,粮食、肉类供给充足,为食品饮料发展提供高品质农产品支撑。矿物资源种类多、储量高,已探明石墨资源储量1.3亿吨,适宜发展锂电池和先进材料;霞石铝矿超过550万吨,储量、品位居亚洲首位;天然气探明储量670亿立方米,地质资源量14000亿立方米,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2.革命老区政策优势突出。国家层面,支持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提升功能品质、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巴中“建设清洁能源、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级层面,“下更大气力加快省内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发展”,将出台更多政策支持革命老区发展。巴中作为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四川唯一的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和盆周山区,可在中央转移支付、重大生产力布局、绿色金融发展等方面争取国家、省更多“差异化”政策支持,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后发赶超振兴发展。
3.绿色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全球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我国实施“双碳”战略,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将大幅提升,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不断加快。巴中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气候养生之都、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典范城市,已入选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首批试点,能够将富集的绿色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建设石墨、新能源新材料、食品等专业特色园区,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在新一轮绿色发展浪潮中奋勇争先。
(三)问题不足
1.整体能级亟待提升。巴中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因区位、交通影响,招商引资较为困难,大部分园区处于园区1.0¹的初级阶段,仅平昌经开区逐步向园区2.0迈进。当前,园区工业经济规模较小,全市最大的平昌经开区规模²仅100亿元左右,通江工业园区规模尚不足10亿元,与川东北经济区的同类城市园区存在较大差距。园区级别偏低,巴中国家级园区仍为“空白”,省级经开区仅有2个,对全市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足。
( ¹根据现代产业园区发展理论,按照时间轴梳理,可将国内工业园区分为工业园区(1.0)、特色产业聚集区(2.0)、现代产业新城(3.0)、智慧产业新城(4.0)四个阶段。² 采用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口径,下同。)
2.产业低端问题突出。工业园区大部分产业集中在简单的生产制造环节,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低。3个重点产业中,食品饮料产业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利润率(2.8%)远低于全省(12.5%),生物医药产业缺乏附加值更高的中成药等品类,新能源新材料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因区域竞争激烈、自身发展基础薄弱,招商引资过程中“捡到篮子都是菜”的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工业园区都有三个或更多的存量产业,产业门类较多、不够聚焦,不利于园区集中有限资源、打造标志性产业。
3.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园区大多数企业满足于引进模仿发展模式,较少开展自主研发,全市仅有高新技术企业39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34家,正常运行的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覆盖率仅1.56%。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0.33%,低于全省(0.92%),在省内排名倒数第三。园区尚未布局有影响力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品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4.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尽管巴中出台系列支持产业发展政策,但没有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工业园区建设领域的支持力度有待增强,支持方式仍有优化空间。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偏低,项目有序退出机制不够健全。专业服务相对薄弱,服务于工业园区重点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较少,尚未形成协同联动发展态势。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趋势
1.园区产业由企业“单打独斗”向集群体系竞争转变。随着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和专业化分工程度日益加深,各园区聚焦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集群,聚焦细分领域、细分产品打造“产业地标”,成为园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战略。武汉东湖高新区、宜宾、西充分别打造光电子、手机终端、真空器件集群,迅速切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以行业“小切口”突破、撬动产业大发展的典范。巴中工业园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聚焦细分领域、集中有限资源、快速打造产业集群,形成特色示范引领进而逐渐突破全产业链。
2.园区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多元复合功能转变。随着城市能级提升、人口规模增长、产业迭代升级,大量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工业园区共存聚集,推动园区从原来的单一生产功能型园区,向生活、生态功能复合的产业新城转型。围绕产业需求完善上下游、左右岸,聚焦人的需求完善生活配套,成为园区功能提升的主要方向。先进城市工业园区纷纷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以“产城融合”的理念系统策划、规划、管理、开发、运作工业园区。巴中正处于工业园区大规模建设阶段,需要在准确把握园区功能向复合功能演进趋势基础上,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因园制宜,既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又注重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发展吸引力。
3.园区动力由投资驱动向“投资+创新”双轮驱动转变。随着我国经济内生增长变量发生深刻变化,资本投入边际产出效益下降趋势明显,经济发展正由传统要素、投资驱动阶段向“投资+创新”双轮驱动、并最终迈入创新驱动阶段。西部地区大量后发工业园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创新资源较为匮乏,短期内由投资驱动阶段直接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的难度非常大,“投资+创新”双轮驱动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最适合的发展路径。在发展动力变迁的历史背景下,巴中既要重视投资驱动,瞄准主导产业扩大有效投资,又要着力创新驱动,瞄准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
(二)机遇挑战
1.四大机遇
(1)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巴中地处西部成渝西三大城市几何中心,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巴中工业园区可聚焦食品饮料等重点产业,强化核心功能承载,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增强与成渝及周边地区产业协作、配套互补,提升产业内生发展动力。
(2)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国家、省级层面均出台了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意见,释放出逐步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强烈信号。这为巴中工业园区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加快石墨、天然气等资源就地转化和综合利用提供了机遇;也为园区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创建更多国家级、省级载体平台提供了有利条件。
(3)东西部协作深入推进。国家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为巴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心城市配套关联产业提供了新的指引。同时,浙川两省深化东西部协作,金华加大对巴中支持力度,为巴中工业园区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为纽带,强化基础承载、共建合作园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
(4)全省深化园区改革发展。全省加快实施重点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发展计划,把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工业转型升级先导区域,对外开放重要窗口、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巴中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用好用足各项支持政策,争创国家级经开区、省级经开区、化工园区等高能级载体,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2.两大挑战
(1)宏观环境变化带来较大压力。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经济增长趋于放缓。一方面,园区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生存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企业家、投资者市场预期更加谨慎,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投资活动扩张,增加了招商引资难度。
(2)园区竞争更加激烈。城市之间为稳经济保增长谋发展,均将工业园区作为重要抓手,在产业领域展开激烈角逐,起步较晚的巴中园区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局面。同时,南充、达州、广元等周边城市发展诉求强烈,而要素禀赋较为接近、产业定位有一定重合,巴中园区在优质项目招引、高端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建设等领域面临激烈竞争。
三、总体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要求,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实施工业兴市、制造强市战略,抢抓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等机遇,树立“敢抓工业、善抓工业”的鲜明导向,围绕全市“1+3”主导产业、县(区)“1+1”产业布局导向,坚持开发本地资源、聚焦主导产业、突出招大育强、推动延链建圈、促进集群发展,构建产业生态,做大做优三大主导产业,以巴中经开区争创国家级经开区为牵引,构建“一核引领、五区联动”空间格局,建设3个具有全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工业园区,成为巴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为巴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贡献重要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量质并举。围绕新时代新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求,立足巴中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³实际,以做大工业规模为重要着力点,加快主导产业发展,推进产品供给创新和质量改善,推动工业园区经济总量晋位升级、效益质量不断提升。
(³根据工业化理论,工业化阶段可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等五个阶段。巴中工业化阶段研判详见附件9。)
2.坚持集约集群。推进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打造优质高效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关联企业、服务机构在工业园区集聚,加强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集群效应、构建发展新优势。
3.坚持融合互促。以赋能产业发展为出发点,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内部有机融合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聚焦人口、产业发展需求,合理配置公共服务、生活服务等功能,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4.坚持错位协同。围绕比较优势,明确园区产业发展主导方向,鼓励不同区域、发展条件互补的园区开展精准对接与合作,推动形成功能清晰、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空间发展格局。
5.坚持绿色发展。发挥清洁能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清洁能源应用产业,推动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形成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充分突显,产业提质增效迈上新台阶,实现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五大产业基地基本建成,工业园区显示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平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1.园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2027年,创建1个国家级经开区,建成百亿元园区6个。园区工业规模迈上千亿台阶,力争园区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70%。园区内规上工业企业超过500户;其中,10亿级工业企业15家。园区内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新落户园区投资超3亿元工业项目50个。
2.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到2027年,力争园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达到6.2%左右,园区工业税收年均增长15%;亩均营业收入、亩均税收分别达到400万元、15万元。
3.园区承载能力快速增强。到2027年,全市工业园区规划工业用地面积27.7平方公里,投产企业用地面积19.4平方公里,新建孵化器、加速器(标准厂房)300万平方米。
4.园区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到2027年,规上企业R&D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3%;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110户、130户。
5.园区开放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27年,建成东西部协作产业园5个,工业园区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0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
6.园区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到2027年,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完成市上下达目标任务,新建绿色园区2个,新增绿色工厂6家。
注:2021年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数据以园区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数据代替。
注:1.巴中经开区发展目标350亿元,含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营业收入(2027年,预计化工园区营收约240亿元)。2.随着化工园区加快建设、化工项目投运,预计2025、2026年左右,平昌经开区、巴州工业园区、通江工业园区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四、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定位
在研判国家和全省产业发展导向、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立足巴中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城市发展愿景,按照全市“1+3”主导产业体系构建要求,做大做优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3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时尚消费品制造业,加快打造五大产业基地(即:全省预制菜生产基地、优质白酒生产基地、西部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川东北清洁能源基地、西部先进材料基地),引导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形成工业园区特色化、差异化的协同发展格局。
(一)做大做优三大主导产业
1.做强做大食品饮料产业,加快建设全省预制菜生产基地、优质白酒生产基地
顺应食品饮料产业品牌化、高端化发展趋势,发挥巴中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存量提质、增量聚焦”为目标,以“错位协同、品牌引领”为抓手,全面增强“两瓶酒、一块肉、一瓶水”领域竞争力,培育预制菜及方便休闲食品产业新增长点,加快建设全省预制菜生产基地、优质白酒生产基地。食品饮料产业主要布局在平昌经开区(金宝工业园)、恩阳食品工业园、巴州工业园(清江)、通江工业园(春在食品医药加工园)和南江工业园(东榆工业园)。到2027年,力争工业园区食品饮料产业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
优质白酒。重点依托平昌经开区(金宝工业园),实施巴中白酒品牌提升战略,开展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市场运作,提升巴中白酒产业辨识度。引导江口醇、小角楼改进工艺、提升质量、扩大产能、开拓市场,向中高端品质白酒迈进。积极培育药酒、果酒等品类,推出低度好喝的时尚酒品。着力构建“优质原粮—中高端品质白酒”产品链,提升品牌推广、酒旅开发等高价值环节发展水平。
肉制品。重点依托恩阳食品工业园、巴州工业园(清江)、通江工业园(春在食品医药加工园)、南江工业园(东榆工业园),发挥巴山肉牛、南江黄羊、青峪猪、巴山土鸡等特色肉禽优势,提高养殖标准化水平,在冷鲜肉、精细分割肉等肉制品基础上,重点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罐头食品、低温肉制品、冷冻调理肉制品、肉干类休闲制品,形成“特色肉禽—冷鲜肉—精深加工肉制品”产品链。
精制茶及高端饮用水。重点依托南江工业园(东榆工业园),发挥“高山、生态、富硒”优势,围绕南江大叶茶、绿茶、红茶等开发袋泡茶、茶浓缩液、茶饮料等深加工产业项目,加快开发含茶叶或茶叶提取物的保健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打响源头水品牌,大力发展饮用天然矿泉水、包装饮用水,培育壮大植物蛋白饮料、运动饮料等时尚饮品。着力构建“水(茶叶)—饮用水—精制茶及饮料”产品链。
预制菜及方便休闲食品。重点依托平昌经开区(金宝工业园)、巴州工业园(清江)和恩阳食品工业园,充分发挥巴中肉禽、食用菌、果蔬谷物资源优势,推动预制菜规模化发展,着力打造巴中特色肉禽类预制菜产业集群。积极开发速食粥、方便米饭等中式传统特色食品,鼓励发展脱水果蔬、复合谷果蔬等特色果蔬休闲食品,创新推广以银耳、核桃、谷物等为原料的代餐产品。着力培育火锅底料、鱼调料等符合川菜烹饪需求的复合调味料产品。
2.做专做优生物医药产业,打造西部现代医药产业基地
抢抓国家支持巴中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战略机遇,依托巴中特色优势植物资源优势,以“产业联动、招优引强”为抓手,重点发展中医药和医疗器械,培育发展化学药、生物制药,推动种植、研发、制造协同发展,打造西部现代医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以巴中经开区、巴州工业园区(清江)为主承载区,建设秦巴生物医药产业园;恩阳、南江、通江工业园为协同发展区。到2027年,力争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75亿元。
中医药。重点依托巴中经开区、巴州工业园区,充分发挥枳壳、黄精、丹参、金银花、杜仲、天麻、青钱柳、川明参等道地药材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积极开展中医药循证研究、二次开发和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研究,培育健康咨询、慢性病预防、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服务,打造“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产品链。
医疗器械。重点依托巴中经开区,大力发展一次性输液器、一次性灭菌橡胶手套等一般性耗材,逐步向骨科、眼科等高值医用耗材延伸,着力打造医疗耗材集群。
3.加快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建成川东北清洁能源基地,打造西部先进材料基地
抢抓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带来的历史机遇,突出应用需求带动、强化头部企业引领,发挥巴中天然气、石墨矿产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电池材料、天然气化工等领域,建设川东北清洁能源基地,打造西部先进材料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主要布局在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平昌石龙门化工园区、巴中经开区和南江工业园。到2027年,力争工业园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450亿元。
清洁能源。重点依托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和平昌石龙门化工园区,以平昌县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通江县天然气钻探工程为载体,加强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提升综合利用效率,加快推进LNG项目建设。用好天然气、风力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天然气发电、风力发电等清洁电力开发,规划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
电池材料。重点依托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平昌石龙门化工园区和巴中经开区,发挥石墨矿产资源、省级化工园区载体(筹建)和革命老区政策优势,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以附加值高、盈利能力强的高性能石墨烯、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为切入点,延伸发展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电解液、导电剂、电池模组等领域。抓住川渝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契机,瞄准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两大主攻方向,加强与成渝及周边地区“链主”沟通协作,以产业链招商、资源招商、载体招商等方式,吸引优质企业、重大项目落地。
天然气化工。重点依托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和平昌石龙门化工园区,发挥天然气资源丰富优势,以化工园区建设为契机,抓住绿色低碳发展机遇,大力培育天然气化工及精细化工,发展碳酸二甲酯、乙二醇、聚碳酸亚丙酯、BDO(1,4-丁二醇)等产品,加快拓展BDO下游衍生物、电池电解液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积极拓展生物降解塑料、工程塑料、高端涂料、胶黏剂、特种溶剂等下游产品,着力实现天然气化工高端发展。
(二)着力培育时尚消费品制造业
瞄准未来消费需求、立足广阔市场腹地,牢牢把握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机遇,着力培育时尚消费品制造业,推动智能移动终端、品质家居、时尚服饰、时尚日用品等细分领域发展壮大,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建设川东北地区时尚消费品制造聚集区。时尚消费品制造业主要布局在巴中经开区、平昌经开区、恩阳工业园区和巴州工业园区。到2027年,力争时尚消费品制造业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70亿元。
智能移动终端。重点依托巴中经开区和恩阳工业园区,把握川渝两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机遇,坚持“小切口、大作为”,着力布局市场前景广阔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眼镜等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载显示终端、无屏电视等新兴应用终端产品。聚焦智能终端产业链配套需求,积极发展终端(部件)代工组装、电子元器件装配,计算机与手机外壳、连接器为代表的零部件等环节。
品质家居。重点依托巴中经开区和平昌经开区,顺应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升级趋势,以强供应、提价值为导向,重点发展智能门锁、电动(园林)工具、日用五金等现代五金,定制家具、绿色家具等中高端家具,智能开关、智能家用安防、智能照明、智能厨电等产品。把握信息技术与传统家居产品融合趋势,引导企业开发品质家居产品,提升产品数字化水平。
时尚服饰。重点依托平昌经开区和巴州工业园区,积极承接东部轻纺服饰产业转移,支持开展代工制造和配套生产,发展工装服饰、运动服装、功能性家纺、车用纺织品等领域。
时尚日用品。重点依托平昌经开区和巴州工业园区,积极发展保温杯(壶)、文体用品、塑料餐具、电动玩具、伞制品等领域。
注:本表细分领域为市级层面重点支持的领域,部分县(区)自主产业(如食品饮料中的粮油食品、保健食品等)由各园区自行布局,不在本表体现。
五、构建科学合理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落实市委“构建‘一城三区三副六廊多组团’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和“积极推动县域差异化发展”部署,立足工业园区产业基础、要素禀赋、交通区位等条件,按照“大园区小集中、小切口大发展”思路,坚持全市一盘棋,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差异发展,突出巴中经开区引领带动功能,加快做大做强县(区)“1+1”产业,引导园区探索培育符合自身比较优势、契合资源要素特征的产业,持续提升细分产业显示度,构建“一核引领、五区联动”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一)一核:高端引领增长核
以巴中经开区为核心,汇聚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高端要素,突出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领巴中工业园区迈上新台阶。
1.巴中经开区:打造全省知名的新兴产业聚集地、跨越发展引领区
按照“全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创新中心”总体定位,对标园区4.0标准,高起点开展“二次创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1+1”产业),持续聚焦电池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天然气化工、清洁能源、中成药、中药饮片、医疗耗材等细分领域;培育时尚消费品制造(品质家居、智能移动终端、时尚服饰)、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塑料五金等)等,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为主的制造服务业,构建新型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电池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药布局在兴文片区,天然气化工、清洁能源布局在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谋划建设中成药、医疗耗材专业园区;以金华-巴中合作为契机,高标准建设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打造全省知名的新兴产业聚集地、跨越发展引领区。到2027年,巴中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00户以上,营业收入350亿元左右(含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营业收入240亿元)。
(二)五区:产业增量支撑区
由平昌经开区、巴州工业园区、恩阳工业园区、南江工业园区和通江工业园区五个园区组成,用好本地资源优势,瞄准西部乃至全国市场需求,壮大规模、提升效益,打造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量区”。
2.平昌经开区:打造川酒新地标、汽摩产业聚集区
按照“建设东向开放桥头堡、乡村振兴示范县”总体定位,推进工业强县建设,推进园区跨越2.0加速迈向3.0,重点发展“食品饮料+机械制造”(“1+1”产业),持续提升优质白酒、预制菜、汽摩产业等细分领域竞争力;培育新材料(天然气精细化工)、清洁能源、时尚消费品制造。食品饮料主要布局在金宝工业园,机械制造、时尚消费品制造主要布局在星光机械制造产业园,新材料(天然气精细化工)主要布局在平昌石龙门化工园区。推动金宝工业园拓区,加快建设平昌石龙门化工园区,着力打造全省知名的川酒新地标、汽摩产业聚集区。到2027年,平昌经开区进入省级经济开发区第一方阵,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其中10亿级企业6家;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
3.巴州工业园区:打造西部先进材料基地主承载区、预制菜产业高地
围绕“建设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先行区、川陕渝结合部现代商贸物流集聚区”总体定位,推进园区跨越2.0加速迈向3.0,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医药”(“1+1”产业),打造天然气乙炔产品链,持续聚焦高性能石墨及先进碳材料、新型电池及关键材料、清洁能源,预制菜、肉制品(牛肉),中成药、中药饮片;培育时尚消费品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主要布局在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曾口区块),食品医药产业主要布局在巴州工业园(清江)。高标准推进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曾口区块)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体系,全面提升巴州工业园区能级。到2027年,巴州工业园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70户,营业收入250亿元。
4.恩阳工业园区:打造西部肉制品生产基地、成渝地区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协作配套区
围绕“建设成渝地区北向开放高地”总体定位,加快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园区跨越2.0加速迈向3.0,重点发展“食品饮料+电子信息”(“1+1”产业),持续聚焦高端肉制品、方便休闲食品、智能移动终端领域;培育生物医药产业(中成药、中药饮片)、食品饮料(粮油食品、保健食品等)。食品饮料、生物医药主要布局在恩阳食品工业园,智能移动终端主要布局在巴中临港产业园。深入推进恩阳食品工业园、巴中临港产业园建设,打造全国优质肉制品供应基地、成渝地区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到2027年,恩阳工业园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0户,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左右。
5.南江工业园区:打造西部健康饮品聚集区、绿色建材产业示范区
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高地”总体定位,推进园区跨越2.0加速迈向3.0,重点发展“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1+1”产业),持续聚焦饮料、肉制品(黄羊)、绿色建材产业;培育生物医药(中药饮片、中成药、植物提取物),食品饮料(粮油加工、保健食品等)产业。食品饮料、生物医药主要布局在东榆工业园,绿色建材主要布局在东榆工业园、乐坝、凰龙产业园。加快完善东榆工业园、乐坝产业园等基础设施体系,打造西部健康饮品聚集区、绿色建材产业示范区。到2027年,南江工业园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0户,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左右。
6.通江工业园区:打造西部银耳食品高地、碳捕集利用聚集区
围绕“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总体定位,推进园区跨越2.0加速迈向3.0,重点发展“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1+1”产业),持续聚焦银耳、肉制品(生鲜肉制品),大力发展碳捕集利用(天然气烯烃产品链)、碳酸钙材料、清洁能源产业;培育生物医药(中药饮片、中成药)、食品饮料(粮油加工、茶叶及饮料等)。食品饮料产业主要布局在春在食品医药加工园,新能源新材料主要布局在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金堂区块)。高质量推进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金堂区块)建设,完善春在食品医药加工园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打造西部银耳食品高地、碳捕集利用重要基地。到2027年,通江工业园区规上工业企业突破50家,营业收入突破150亿元。
六、实施五大专项行动
(一)园区标杆载体打造专项行动
1.加快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建立健全“一区多园、共建共享”机制,以巴中经开区为主体园区,托管清江工业园、恩阳食品工业园、巴中临港工业园、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共享产业政策,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推动巴中经开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着力补齐开放发展和技术创新两大短板,吸引外资企业、出口加工型企业在巴中经开区建立生产基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跃升计划,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培育力度,聚焦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人才等“痛点”“难点”,创新应用“园保贷”“应急周转资金池”、共享用工、“一企一策”等方式,推动企业数量、实力双提升。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加强项目投资效益研判,适度提升项目引进门槛,健全项目退出机制,确保项目经济效益。强化制造服务业支撑,积极培育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等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促进食品饮料、新材料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能力提升,赋能全市工业提档升级。
2.加快建设省级园区。推动恩阳、南江、通江工业园区建设省级园区,力争实现“一县一省级园区”。推动恩阳工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编制出台恩阳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打造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园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南江、通江工业园区建设省级经开区,以省委支持革命老区、盆周山区发展为契机,加强向省级商务、发改、经信、生态环境等部门沟通汇报、争取支持,发挥农产品、天然气、矿产资源(石墨、石灰石等)优势,做强做精饮料、黄羊肉制品、银耳、绿色建材和天然气化工产业。
3.加快建设化工园区。举全市之力推进省级化工园区创建,强化化工园区建设专班职能,高效统筹全市资源,积极向上争取省级部门支持与指导。创新申报建设模式,以巴中经开区为主体,托管曾口区块、金堂区块方式申报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形成一区多组团格局;加快申报平昌石龙门化工园区。加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化工园区规划衔接,科学研判化工园区投入产出效益,合理扩大化工园区申报面积,划定周边土地安全控制线。坚持市级统筹、区县协同,适度错位、耦合协作,推动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平昌石龙门化工园区做强天然气精细化工、碳捕集利用领域,共同打造化工产业优势集群。加大精准招商力度,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建立天然气化工、生物医药、电池材料产业体系。推动化工园区绿色发展,组织化工行业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着力创建绿色园区,支持建设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推动化工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4.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以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为导向,采用“园中园”方式,谋划打造平昌白酒产业园、恩阳肉制品产业园、巴州巴山肉牛产业园、南江黄羊肉制品产业园、通江银耳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打造西部乃至全国知名的产业地标。打响特色产业园品牌,实施“一园一策”,研究制定个性化工作方案和支持政策,鼓励引进、培育符合产业定位的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关联配套企业,打造产业集聚、定位鲜明的特色产业园。构建涵盖企业集聚、专业服务、综合效益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评估监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鼓励特色产业园申报四川省重点特色园区,争取更多资金、政策等要素支持。
注:三高:产肉率高、含蛋白质高、含热能值高;两低:脂肪率含量低、胆固醇低;一细:肌肉纤维细;一丰富:含氨基酸丰富。
(二)园区企业引培提能专项行动
1.全面加强优质企业招引。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区县“一把手”亲自招商、亲自接洽、亲自协调、亲自督办,推行“三个1/3”工作法(1/3时间抓招商、1/3时间到企业服务、1/3时间做日常工作),力争引进一批链主企业、领军企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深入推进乡情招商,积极推进中介招商、以商招商,引进更多企业来巴投资兴业。探索推进基金招商,适时设立政府投资引进基金,采用“母基金+子基金”架构,推行“以投代补、投补结合”模式,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做细做精目标企业招引方案,结合目标企业特征,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投资动态、产业链环节、要素需求特点等基础上,量身定制招引方案、精准匹配要素资源,全面提升项目招引成功率。到2027年,力争引进重大项目100个以上。
2.做优做强龙头企业。落实“贡嘎培优”计划,坚持“大抓企业、抓大企业”,筛选全市50强企业,分产业确定链主企业,推动人才、专项基金等政策和创新资源、创新服务向链主企业倾斜。支持园区领军企业聚焦主业通过技术改造、效能提升等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个性化支持链主企业、领军企业发展,结合产业链特点和企业需求,“一企一策”精准赋能,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3.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坚持“专精特新”发展导向,着力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在全市重点园区中遴选30户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微企业,引导企业加强细分市场开拓,推进差异化发展,填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搭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惠企政策直通车、技术创新、管理指导、技能培训、市场开拓、标准咨询等服务。加大中小企业融资、用地、公共服务等支持力度,推动个体“转企”、鼓励企业“升规”。
4.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工程,发挥本地企业云服务公共平台,创新生态共塑、数据驱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融通发展模式,形成一批典型案例或标杆企业。强化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园区龙头企业采购中小企业产品或服务。提升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鼓励中小企业按照龙头企业的生产工艺、产品标准组织生产,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形成与大企业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产业体系。引导园区内引进企业与本土企业加强合作,强化关联信息集成、资源配对,探索开展产品联合研发、销售终端合作、闲置厂房租用等多种方式合作,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企业互利双赢。
(三)园区创新引领发展专项行动
1.建设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聚焦三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创建一批设计研发、中试生产、检验检测平台,为企业提供委托研发、专业检测等技术服务,推动园区由产业集聚的物理载体向加速产业创新转型的平台转变。加快建设白酒质量检测中心,探索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共建肉制品技术研究院、现代中药、动植物提取物实验室等平台,促进白酒、肉制品等领域转型升级。支持园区与企业、高校院所等多方合作,共建“专业+研发+孵化”功能叠加、“技术+管理+资本”一体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
2.增强创新主体能力。引导园区企业围绕创新发展需求,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突破一批企业急需的关键技术、生产工艺。到2027年,力争工业园区新增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35家。鼓励园区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产学研”联盟,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实施研究开发项目,主动吸纳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重大创新成果在巴中转移转化。完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机制,按产业领域和企业规模对企业研发投入给予配套补贴,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强化创新型人才支撑。推进精准引才,聚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创新型人才需求,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合作,以设立巴中研究院的方式,引进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型产业工人培育,引导巴中职业技术学院等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围绕生物医药、天然气精细化工、电池材料等重点领域制定紧缺专业人才目录,定期更新发布。创新柔性引才模式,研究实施“星期日工程师”机制,支持企业在天府新区、两江新区等设立研发中心,用好用活成都、重庆、南充、达州等地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专业技能人才。
(四)园区开放合作深化专项行动
1.加强园区与东部城市合作。积极拓展全国市场,鼓励工业园区企业“组团”参与上海、广州等地食品饮料、中医药专业展会活动,发挥食品、中药等绿色、有机、高端优势,提升当地市场占有率。广泛链接全国要素资源,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时尚消费品制造等产业重点领域、高附加环节,强化与深圳、东莞、泉州、潮州、聊城等城市工业园区合作,把握头部企业、链主企业等全国布局战略需求,积极争取落户巴中。深化与金华合作,加快推进巴中经开区金华-巴中-自贡工业协作示范园(简称“东西部协作示范园”)、巴州—义乌等园区建设,以品质家居、时尚服饰、时尚日用品等产业为纽带,支持金华龙头企业运营协作园区,吸引企业在巴中布局生产基地,拓展西南市场。到2027年,承接东部城市产业转移能力明显提升,争取五年累计新吸引100个以上东部城市工业项目落户巴中。
2.加强园区与成都、重庆都市圈合作。加快融入成都、重庆都市圈产业集群,着力推进巴中工业园区与成都、重庆工业园区合作共建,推动巴中经开区、平昌经开区等工业园区与荣昌高新区、彭州中药城、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等园区围绕食品饮料、中药等领域加强产业链合作。适时推动巴中工业园区在天府新区、两江新区等购置商务楼宇,以总部(办公)在成渝、生产(注册)在巴中的方式,引进对人才、商务等高端要素需求较大的企业。鼓励巴中工业园区企业加入川渝产业园区发展联盟(四川)等商协会,积极获取行业信息,推进配套协作和市场拓展。用好成都、重庆都市圈展会资源,鼓励企业参与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等知名展会,加快提升成渝地区市场份额。
3.加强园区与川东北城市合作。协同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按照“错位发展、联动发展、竞相发展、开放发展”原则,发挥各自优势,率先在新能源新材料、时尚消费品制造等产业建立跨市产业联盟,联合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和产业招商地图,协同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要素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推进区域科研技术平台建设,完善平台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区域内人才共享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创新等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产业能级提升。
(五)园区数字赋能转型专项行动
1.积极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园区5G网络部署,大力推进5G基站建设,推行“微基站+智慧路灯”“5G+WiFi6”等新型网络部署方式,实现重点区域、重点企业覆盖。引导龙头企业应用5G、工业PON(无源光纤网络)、TSN(时间敏感网络)等技术,按实际需求推进高宽带专网进企业,奠定数字化转型基础。推动工业园区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网络运营商合作,聚焦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需求,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换代。
2.着力推进数字园区建设。推动物联感知设施共建共用,部署摄像、射频、传感、遥感和雷达等物联网感知设备,构建全面高效感知工业园区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立体化感知体系。建设环境监测检测体系及主要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线防控体系,实现大气、水、自然植被、重点污染源等重要环保信息全天候智能化远程自动监测。分阶段精准匹配服务支撑资源,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立足园区发展基础,在巴中经开区、平昌经开区率先开展数字园区建设试点,适时推广至其他园区。到2027年,争创1个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3.稳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因地因时因业推进产业数字化,探索适合巴中工业园区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前期重点推进服务环节数字化,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研发创新、销售模式、售后服务等环节融合,加强目标客户分析研究,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推行免费数字化诊断。中后期重点推动制造环节数字化,聚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流程型制造企业业务需求和“痛点”,推动装备、生产线和工厂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到2027年,在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领域,打造技术先进、行业引领的智能工厂、数字车间2个。
七、全面增强载体功能
(一)推动园区用地增量提质
1.积极拓展工业用地空间。着力扩大工业园区空间规模,充分考虑工业园区发展需求,将园区现状建设用地范围、未来发展拓展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工业用地指标主要向园区集中。适时编制工业空间布局规划,优化存量工业用地结构,明确新增工业用地规模,原则上每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工业用地面积不低于出让总规模的30%。积极争取新增用地指标,调整优化产业用地结构,实现重大项目“应保尽保”。
2.全面提升增量用地产出。完善项目准入机制,明确投资强度标准、产出推荐指标等项目准入门槛,市级重大项目经工业主管部门审核后纳入全市工业重大项目库。积极推进“标准地”改革,将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开发强度(容积率等)、能耗标准、安全生产管控等指标纳入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条件。探索混合产业用地出让,在巴中经开区率先开展试点,按照产业关联、功能兼容、基础设施共享、提高用地效能原则,探索以工业为主导功能的混合产业用地出让,促进土地用途混合利用和建筑复合使用。探索推进弹性供地,针对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工业项目特点,试点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20年)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到期后可续期出让或租赁,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实现弹性出让政策与企业生命周期精准匹配。
3.推进存量集约高效利用。加快闲置项目清退力度,对批而未供土地,采取“落实项目供应一批、异地置换盘活一批、完善手续办理一批”等举措加大消化利用力度;对供而未用土地,坚持以用为先,采取“消除障碍动工一批,采取措施收回一批,帮扶解困利用一批”等举措加快处置利用。全面推进园区低效工业用地清理整治,摸底调查低效工业用地企业数量及用地面积、税收、产值等指标并实时更新。落实低效用地认定标准,对“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的低效用地,按照追加投资、协商收回、协议置换、收购储备等方式逐地块、逐项目制定处置方案,倒逼低效企业加速转型升级或搬迁腾地。
4.加强项目用地效益评价。实施“亩均论英雄”,建立工业用地供给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机制。健全园区规上工业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在四川省5项主干评价指标⁴基础上,适时增加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适度提升亩均税收指标权重。开展项目用地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划分A、B、C三种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推动土地资源要素向优质项目倾斜。实施差异化激励约束措施,对A类企业优先要素供给,在资金扶持、用能、用水、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对B类企业递减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在不改变土地原有性质条件下进行“二次开发”;对C类企业通过加强履约监管倒逼企业盘活、及时清理调迁。
(⁴亩均营业收入、亩均税收、人均营业收入、单位能耗营业收入、R&D经费投入强度。)
(二)推动园区配套功能完善
1.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园区道路交通建设,全力推进园区内部道路建设,推动兴文-清江、兴文-曾口等快速物流通道尽快建设投运,提升园区对外通达能力。完善能源基础设施体系,聚焦园区重点产业电力、天然气、供热等需求,引导巴中供电公司等能源服务企业适度超前布局变电站等设施,健全工业园区供电设施、供气管网,提高电力通道、燃气管网输送量,增强园区能源保障能力。
2.持续增强生产功能。高标准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重点规划布局适合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需求的多层标准厂房,加快推进巴中经开区大众创业园二期等标准化厂房建设,规范标准化厂房租售管理,吸引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落户。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引进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产业运营商,策划、开发、建设食品饮料等产业“园中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秦巴智慧、恩阳空港等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前瞻布局化工原料、化工产品物流设施,促进工业园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3.精准匹配城市功能。落实产城融合理念,立足园区产业、就业人员需求特点,精准布局生活、商务等服务功能。巴中经开区高标准配置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规划建设15分钟生活圈,着力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加快人才公寓、高档社区等住宅项目建设,打造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的产业社区。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等专业化园区结合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人群特点,按需配置定制公交(或通勤班车)、倒班房(或员工宿舍)、便利店、餐饮娱乐等设施。
(三)推动园区服务水平提升
1.优化园区管理机制。试点推行“园长制”,由市领导担任工业园区“园长”,加强工业园区工作指导,统筹协调解决问题和困难。建立园区“五位一体”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园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招商指导目录、园区设计规划导则、产业引导政务政策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工业园区从1.0、2.0阶段向3.0、4.0阶段迈进。着力健全巴中经开区“政区合一”管理体制,实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职能。推动平昌经开区、巴州工业园区、恩阳工业园区、南江工业园区和通江工业园区建立健全“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其中,管委会主要承担规划编制、行政审批、协调指导等职能,切实保障工业园区发展运行;园区平台公司原则上由国有企业控股,主要承担园区开发建设、投资运营、专业化服务等功能。
2.着力增强运营水平。市级工业园区主管部门、工业园区管委会加强人员力量配备,选拔一批懂产业、懂企业、抓项目的领导干部,着力增强园区运营管理能力。加快提升干部队伍专业素养,培养一批工业战线上肯干、肯闯的精兵强将。探索“员额制”,深化岗位管理探索,推动岗位、资源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等一线集中,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加强国有平台公司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与工业园区发展导向契合的国有资本经营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工业园区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运营商等市场化机构合作,有序推动市场化机构承担“园中园”建设、项目招引等功能,全面提升“园中园”运营水平。
3.优化园区营商环境。深化园区扩权赋能,按照权责统一、简政放权原则,“园区的事园区定,一件事一次办”要求,依法依规持续推动市、县两级审批权限向园区下放、政务服务向园区下沉,优化办事流程,力争实现更多事项“园区办”。深化落实企业服务员制度和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联系制度,拓展创新市级领导挂联、“驻厂联络员”等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困难。多措并举推进降本减负,全面落实涉企优惠政策,严格执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全力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建立预防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长效机制。
八、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本规划立足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需求进行编制,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区域集中、开发集约、产业集群为目标,以产城融合为方向,以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线,可实现生产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一)规划符合性分析
本规划方案与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见下表。总体来看,本规划与相关文件要求协调一致。
(二)规划合理性分析
1.规划功能定位合理性分析
本发展规划提出的功能定位为:突出园区产业发展主平台作用,以巴中经开区争创国家级经开区为牵引,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构建“一核引领、五区联动”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建设在川东北乃至全省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工业园区,整体提升工业园区能级、质效水平、产业实力,成为巴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贡献重要力量。
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巴中市优势,同时克服生态环境容量低等劣势,实现产业优化调整和升级。本次总体方案提出的功能定位符合巴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基本原则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区域功能定位具有环境合理性。
2.规划空间结构与布局合理性分析
发展规划方案提出:突出巴中经开区的引领带动功能,推动工业园区“1+1”产业做大做强,实现错位协同、抱团发展,强化工业载体支撑作用,构建“一核引领、五区联动”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主要区域为:巴中经开区、平昌经开区、巴州工业园区、恩阳工业园区、南江工业园区和通江工业园区。
总体而言,空间结构考虑了区域开发现状和巴中市生态环境特点,总体符合巴中市“一城三区三副六廊多组团”发展布局,符合生态环境特征,从环境角度看,空间结构与布局较为合理。
3.规划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合理性分析
发展规划提出:按照全市“1+3”主导产业体系构建要求,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3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时尚消费品制造业,引导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形成工业园区特色化、差异化的协同发展格局。
《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地区先进材料、汽摩配件等产业协作,做强南充—达州制造业组团,推动广安、广元、巴中特色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和加工转化,加快川东北地区制造业振兴,促进与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
《巴中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修订版)提出:坚持主业成链集聚发展,构建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
综上,规划方案符合四川省、巴中市产业发展方向,综合考虑了当地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基础、环境特点,产业发展方向基本合理。
(三)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影响分析
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从受影响的环境要素分析,规划方案实施对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最大。
2.环境影响分析
水生态环境。规划的实施,会排放大量的污水,规划方案涉及食品饮料产业、生物医药等业,废水排放特点突出,对巴中市地表水环境可能带来较大影响。
大气环境。巴中市能源结构以电力、天然气为主,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燃气废气污染。发展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制造业,如环境治理配套设施不当,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物排放。工业园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打造,将增加燃气等能源消费,可能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声环境。工业的发展会带来工业噪声,规划实施与城镇建设相互促进,可能造成城镇建设项目施工噪声。车流量增加会加大交通噪声,高速公路等道路选线和防范措施不当,可能造成沿线噪声超标。
固体废物。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如不能得到妥善处置,将产生侵占土地、污染水体和土壤等不利环境影响。
环境风险。规划产业的发展,可能存在危化品运输风险、易燃易爆等环境风险。
(四)预防或者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
1.大气环境污染应对措施
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园区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对于进入园区的项目必须实行“三同时”原则,控制污染源产生。工业领域有序推进“煤改电”、“煤改气”,规划期内全面淘汰每小时35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对存量燃煤锅炉实施脱硫改造,建设高效脱硫设施。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改善园区道路质量,加强道路冲刷及清扫,控制交通和建筑施工扬尘污染。
2.水环境污染应对措施
健全“一园一档、一厂一策”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监管,确保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并达标排放。实施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排污行业综合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推动工业企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及提标改造,努力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大中水回用力度,支持中水设施和再生水厂建设,推动中水在道路喷洒、园林绿化等领域回用。
3.土壤污染应对措施
各工业园区严控新增土地污染项目准入,对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增加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根据重点企业分布、规模和污染排放情况,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定期对重点监管企业周边土壤开展监督性监测,监测结果作为环境执法和风险预警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重金属企业监测制度,加大对重金属企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开展工业园区污染综合预警试点,建设大气、地表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预防预警体系。
4.噪声污染应对措施
加强工业园区企业厂界噪声达标管理,对拥有噪声设备的企业,必须配备降噪设备和措施,严格控制其厂界噪声水平,并定期检查。工业园区进行整体绿化,各企业需留足绿化空间,建设绿化带除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外,还可有效降低企业设备运转及交通噪声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可通过合理的树种搭配起到消减噪音的作用。
5.固体废物污染应对措施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进行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加大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力度,实现减量化与循环利用。围绕化工园区建设,根据园区危险废物产生情况配套建设危废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密封式运输,采用综合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6.强化项目准入管理和节能环保监督审查
围绕主导产业实施一批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推广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绿色基础制造工艺,有序推进升级改造。推动设立工业园区专职环保管理机构,在建设项目引进环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节约能源法》等规定,强化规划环评引领,严格执行项目环评审批,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查、节能评估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对擅自开工建设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强化监督管理,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到位。
7.防范重大环境风险
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严格控制化工园区与巴河、通江河等重要支流岸线的距离。强化危险废物跨行政区域协同处理和转移监管能力建设。推动园区、重点企业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健全各类企业和园区风险防范措施,减轻规划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结论
本规划综合考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特征,与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巴中市“三线一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基本协调。落实各项预防和减缓措施后,能够有效控制生态影响和环境污染,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看,实施规划总体可行。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进一步强化市新型工业推进领导小组职责,统筹协调园区规划建设的全局性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审议推动工业园区的重要规划、重要政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各县(区)、各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协调跨县(区)、跨部门重要事项。市级部门加强协调对接,共同商讨、及时解决工业园区发展和项目推进的具体问题,形成推动园区发展合力。
(二)确保规划落实
各工业园区以本规划为纲领,制定工业园区具体发展规划,科学开展顶层设计,谋划园区功能和配套,形成“1+N”工业园区规划体系。按照本规划总体安排和部署,制定年度推进方案,将规划所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确保规划任务分年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加大规划宣传力度,让更多企业、公众了解规划,营造全社会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共同推进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完善政策体系
研究制定市级层面支持工业园区建设政策,借鉴先进地区做法经验,从投资、财税、用地、科技、金融和人才等方面出台具体政策举措,促进要素资源、重大项目等向工业园区聚集。各县(区)结合园区发展阶段与特点、产业发展重点等实际情况,制定推动园区发展的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四)争取更多支持
积极向上争取支持,立足巴中革命老区、秦巴山区、后发地区的市情特征,加强与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等部门沟通,在电价优惠、化工园区认定、省级高新区创建、省级经开区创建等方面争取支持;加强与省财政厅等省级部门沟通,争取专项债、省级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等支持巴中工业园区建设、企业扩能改造、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强与省国资委沟通,争取省属国有企业赴巴投资兴业。
(五)强化资金保障
适时设立工业专项资金,以技术改造支持、信贷风险补偿等方式,加大工业企业和重大项目支持力度。做大做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和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聚集产业资本、社会资本,增强对重大项目资金要素供给能力。引导金融机构结合园区发展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园区企业合理信贷资金需求。
(六)健全评估机制
及时开展规划评估,对纳入规划的指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进行跟踪监测,科学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园区绩效评估机制,强化产业集聚、结构优化、产出效益等目标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强化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拓宽社会公众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的渠道,确保规划实施过程透明化。
(七)强化安全环保
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园区整体谋划考虑,推动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综合园区内公共设施、上下游产业链、应急救援等各方面各环节,实施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高标准规划建设化工园区安全风险防范处置体系,根据不同细分领域需求,建立应急处置体系、预案、平台和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危险废物收集、处置设施、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强化危化品管理与危险废弃物处置监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附件:1.2021年巴中市工业园区基本情况.doc
5.2022-2027年巴中市工业园区产业重点项目表.doc